“到了七夕、七月半、中秋、重陽等節候上,缸里的蟹就滿了,那時我們都有得吃,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,或一只半。尤其是中秋一天,興致更濃,在深黃昏,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。更深人靜,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,恰好圍成一桌。大家談笑,看月亮…… ”在月光下吃蟹,這是豐子愷先生關于吃蟹的美好回憶。丹桂飄香的秋季,正是吃蟹的好時節。
第一個吃蟹的人
我國已有6000多年吃蟹的歷史。在長江三角洲,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、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,我們的先民在它們食用的廢棄物中,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。表明我國人民吃蟹的歷史十分悠久。
魯迅先生曾說:第一個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,那么第一個吃蟹的人是誰呢?民間傳說:相傳在大禹的年代,河蟹稱“夾人蟲”。大禹治水時,有一個叫巴解的督工,為了防止“夾人蟲”的侵襲,在駐地開深溝,待“夾人蟲”大批在溝中后,用沸水燙死。燙死的“夾人蟲”有一股獨特的香味。巴解就拿起來吃一口,感到味道好極了。這第一口的賞試,換來國人以后的千千萬萬口。從此,“夾人蟲”就變成人間的美味佳肴。吃“夾人蟲”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。但就這種美食,稱其為“夾人蟲”總感不妥,要起一個較合適名字。因為巴解鎮壓了這只“夾人蟲”,因此,它的名稱就是:蟹 。
中國名蟹
經過長期的歷史的沉淀,發現我國三個地區生長的河蟹品質最好。即中國三大名蟹產地:1.地處蘇皖兩省的古丹陽大澤河蟹——花津蟹;2.河北白洋淀河蟹——勝芳蟹;3.江蘇陽澄湖河蟹——陽澄湖蟹。
在這三大河蟹產地中,歷史最悠久的要數古丹陽澤的“花津蟹”,它在唐代已十分有名,李白的詩詞當中就有許多詠蟹詩句,明代是花津蟹最盛時期。白洋淀的“勝芳蟹”,靠近北京,北京是元朝的都城,又是明、清兩朝的都城。因此,“勝芳蟹”從元朝開始逐漸聞名。 
  
“陽澄湖蟹”是明代中葉,隨著蘇州經濟發展,而逐步聞名;到清代中后葉,上海開埠后,“陽澄湖蟹”的名氣逐步蓋過前面兩個產地。特別是解放后,“陽澄湖蟹”幾乎是一枝獨秀。
最癡迷吃蟹的人
明代劇作家李漁在所著《閑情偶寄》中自稱以蟹為命,一生嗜之。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時即儲錢以待,自呼其錢為“買命錢”。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斷市之時終,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終裝滿螃蟹,用雞蛋白飼養催肥。他無一日不食螃蟹,因擔心季節一過難以為繼,還要用紹興花雕酒來腌制醉蟹,留待冬天食用。
在沒有螃蟹的季節,李漁先取甕中醉蟹過癮,而后腌蟹的酒也不會浪費,稱為“蟹釀”,一直喝到來年螃蟹上市。李漁家里還有一個女傭特別喜歡打理有關螃蟹的事宜,好像是上天專門給他訂做的,他干脆呼之為“蟹奴”。
“西風起,蟹腳癢,金秋正好吃蟹黃”。螃蟹盡管好吃,但性寒,大家不要多吃,可以佐以醋、姜食之,抵消一些寒性的同時也可以去腥提鮮。